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百县·百茶·百人 | 宜兴市-阳羡茶-徐建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22-03-24 14:38:12


为巩固拓展“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工作成果,宣传典型,主办方于3月23日起,通过微信公众号对100个依靠发展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关键胜利、实现乡村振兴的产茶县,该县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以及100名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茶人进行持续宣传报道,分享、推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为行业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总结成功经验,做出新的积极探索。

 

此次获评的产茶县及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主办方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和茶叶特色,为每个获评县及茶,精心撰写了获评词,以诗句凝练其特色,彰显其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

宜民兴业枕苏杭

阳羡盛名醉上皇

百县 | 宜兴市

 
宜兴,秦前称荆邑,公元前221年,改为阳羡县,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地处江苏西南端、与浙江和安徽交界的太湖西岸,沪宁杭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有“三山两水五分田”之称;总人口108万,下设13个镇、5个街道、3个国家级园区。宜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风景秀丽,经济发达,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前十,是我国闻名的教授之乡、书画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生态国际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和最佳人居城市之一。

宜兴茶园主要分布于南部丘陵山区,域内群山映翠,云雾飘渺,优越的生态禀赋造就了宜兴茶得天独厚的自然品质优势。宜兴现有茶园7.5万亩,年产名优茶近900吨,是江苏最大的茶叶产区,良种茶覆盖率达68%。宜兴茶企现有省级龙头企业9家,无锡市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4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形成了以宜兴红茶、阳羡雪芽、善卷春月、荆溪云片等为代表性产品的名优茶生产格局。

“阳羡雪芽”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颁布实施了“阳羡雪芽”的2个江苏省地方标准;编制了《宜兴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以来,宜兴茶叶获国家“中茶杯”特等奖41个、江苏“陆羽杯”特等奖78个。茶产业是宜兴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融生产、生态、经济、休闲、旅游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是宜兴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百茶 | 阳羡茶

宜兴古称“阳羡”,产茶始于汉、盛于唐,是我国最早的古茶区之一,早在唐代就以盛产阳羡贡茶而闻名,茶圣陆羽赞曰“芬香冠于他境,可荐于上”,奠定了阳羡茶至高无上的地位;茶仙卢仝和韵“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使得阳羡茶飘香八方;幽香阳羡茶,故事越千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宜兴茶叶的品质和美名广为传颂,与紫砂壶相生相伴、相得益彰,赋予了宜兴阳羡茶丰满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承历史,开拓发展。茶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为宜兴茶农致富、茶业兴旺、茶乡振兴提供强大动力。2004年宜兴开始打造“阳羡茶”区域公用品牌,并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现有加盟规模茶企21家。近年来,宜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宜兴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荣获首批中国名茶之乡、首批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基地、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首届无锡市十大农产品品牌等称号;出版了《古诗咏阳羡茶》、《新诗咏阳羡茶》、《阳羡茶》季刊等书籍杂志,建立了阳羡茶产业园、阳羡茶博物馆、茶文化生态园等文化和旅游设施。

百人 | 徐建陶

徐建陶,高级农艺师,宜兴市茶果指导站站长,宜兴市茶叶协会秘书长。主要从事茶叶新品良种和绿色生技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及品牌建设等工作。徐建陶扎根基层,推广新品良种,完善品种结构、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消费需求,目前宜兴良种茶覆盖率达68%;推广茶树速生丰产、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名优茶加工等新型实用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部省级园艺标准园7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3个;编制了“宜兴红茶”江苏省地方标准和《宜兴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从业人员的标准宣贯和生产培训;围绕阳羡茶和宜兴红2个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举办了阳羡杯名特茶评比、宜兴红杯江苏省茶艺竞赛等系列茶事活动,组织茶企外出展销;通过央视、人民网等媒体,对宜兴茶产业进行宣传报道。徐建陶曾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江苏省茶叶学会首批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宜兴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系统优秀有机食品检查员等荣誉。

原文链接:
百县·百茶·百人 | 宜兴市-阳羡茶-徐建陶



上一篇:溧阳市市长叶明华赴茶企督查疫情防控和春茶生产工作

下一篇:2022年春茶生产技术指导意见